8要訣輕鬆提升學習力   【文/謝曉雲】
 
 孩子不愛唸書,學習意願低落,是最讓父母頭痛的問題。與其費盡心力緊盯孩子的功課、拚命補習,還不如激發小朋友的學習熱情。  


孩子不愛唸書,學習意願低落,是最讓父母頭痛的問題。
有些家長每天緊盯孩子功課,提供他們最好的學習資源──買教材、送去補習,甚至為小孩打理一切生活所需,但孩子依然不願意認真學習。


父母做太多,孩子沒責任心
經常輔導中輟生的少年保護官盧蘇偉認為,現在的孩子表現「幼齡化」,大學生還像小學生,例如開學前返校,爸媽還要開車子一路把他和行李送到宿舍門口,原因在父母呵護過度,不肯放手。「我們常講親職教育,談父母的教養責任,卻忽略了『子職教育』,孩子也有他的職責,就是學習去喜歡他應該做的事,喜歡他的責任。」
而且,父母急切地填塞知識給孩子,往往剝奪他們從探索中學到東西的樂趣。
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指出,以前的孩子也許學得不多,但有比較多機會可以自己慢慢摸索、體驗生活,因為親身經歷過,想忘都忘不了。但現在的孩子靠補習,被動接受重點和答案,想記都記不住,而且也失去了自己主動找答案的興趣。
此外,一直被動接受大人要求的學習,孩子也會疑惑,「我為什麼要學這個,又用不到!」親子教育專家柯志恩指出,如果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找到學習的意義,也會令他們提不起勁學習。
盧蘇偉認為,孩子應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學習獨立,有些事父母應該讓他自己決定,例如做功課、準備考試、安排自己的時間、學習為課業負責。不然父母在小孩身邊又盯又唸,也無法讓他想要主動學習。
著名的幼教專家蒙特梭利曾說,成人對孩子發展最大的「干擾」,就是企圖以自己取代孩子,幫孩子行動。


要求太高,打擊自信
「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寫作業、讀書、考試?因為他做這些事的時候,被罵的機會最多,」盧蘇偉說,如果和學習聯結的經驗都是不愉快,令孩子的學習意願跌落谷底。
一向很反對用分數衡量孩子學習成效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指出,現在社會很多成功的人學歷不是很高,或學業成績不是最頂尖的。她相信如果減少成績的束縛,學習過程能夠多一點快樂。


支持、鼓勵取代責備、擔心
父母可以怎麼做,讓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孩子轉而樂於學習?
首先,建立孩子的「自我概念」,也就是讓他覺得「自己是可以的」,有了這種「自我概念」,才會有動力,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指出。
父母可以用具像的方式幫助小孩,例如答題時,五題裡面答錯了三題,鼓勵他還有進步的空間,讓他明白自己可以往上做得更好。
有一個父親在兒子小時候就經常罵他笨,一直到兒子上了國中,這個父親聽了柯志恩的演講之後,很後悔自己過去一直罵兒子笨,於是,他開始告訴兒子,「其實你並不笨」,沒想到兒子竟回答,「我還沒笨到你說我不笨,我就相信。」可見,過去父親的責罵深深影響這個孩子建立他的「自我概念」。


訂定合理可行的目標
父母應該理性評估孩子目前的能力在哪裡,然後將目標分成幾個階段,每次為孩子訂一個努力之後可以達到的目標,再慢慢往最終目標邁進。例如,你希望孩子從60分進步到80分,與其一下子要求他進步20分,他短時間內達不到,還不如先期待他每次進步5~10分,孩子比較容易達到你的要求,藉由每次進步累積信心,持續提高學習的動力。
 
多信任,少擔心
父母一味焦慮、擔心並不能改善孩子的學習意願,反而可能選擇逃避面對爸媽施加在他身上的壓力。
證嚴法師常開導大家,「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,就要多多祝福,而不是擔心,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,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,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。」
因此,父母要做的是停止著急、擔心,放心參與及享受陪伴子女成長及學習的樂趣。


給孩子最大的鼓勵、肯定
例如孩子寫功課時,你對他說,你的字寫得真好!你怎麼辦到的?再寫一次給爸爸看好不好?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現很好,還可以讓爸媽看到,得到他們肯定的眼神和稱讚,學習自然變成一件孩子喜歡的事,盧蘇偉指出。


父母親身示範
洪蘭舉例說,住在美國西雅圖的8歲華裔女童鄒奇奇,小小年紀就讀了很多書,還出書《飛揚的手指》,被大家視為神童。女孩說從小父親就經常唸書給她聽,而父親唸書時流露出愉快的神情,讓她感受到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,因此她愛上閱讀。


優勢教育建立自信
每個孩子都有正反面、優缺點,糟糕的是,現在台灣的教育經常是「缺點教育」,親職專家游乾桂指出。像是孩子數學考不好,就一直被點出來,叫他要反省、要加強。但他說,「這個孩子數學不好,但也許中文或語言能力很好呢?這方面都沒有被大人肯定呀!」
游乾桂舉作家張曼娟推行「小學堂」時,幽默笑稱自己「一無是處,只有中文好」為例,「這就是優勢教育,」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,加上父母的鼓勵,就能讓他向前。


培養積極正向思考
積極正向思考的孩子在碰到困難時,不容易被打倒,盧蘇偉指出,這牽涉到父母自己如何處理挫折,及面對子女遭遇挫折時的態度。
像孩子考試考差了,父母把它視為「上天最好的安排」,而不是災難,父母重視的是孩子準備應考時學到的東西,而非考試結果,就算沒考好、沒過關,但該讀的書都讀完了,也是很大的收穫。
他看許多壓力處理的研究,發現正向思考的能力和能否面對現實、管理壓力,及小時候的經驗有關。
他的兒子學鋼琴,每逢跳級考試,就會擔心考不過,但他總是跟兒子說,「根據過去經驗,每次你都能順利過關,所以這次也一定沒有問題。」不斷給孩子信心,就是要幫助訓練他正向思考,及培養調適壓力的能力。
但如果反過來,每逢這種情況,父母就數落孩子,「平常叫你準備你不聽,現在才擔心有什麼用,這樣你八成考不過了。」久而久之,孩子碰上壓力時,習慣用負面思考,還沒迎戰就先放棄。


終生學習才是目的
學習是終生的事,其實不必急於一時,重要在於孩子能一直保有對學習的熱情,這需要父母的寬容等待。


陪伴、鼓勵、寬容、放心、耐心及以身作則,是父母的角色,而以下幾個相反詞:責罵、催促、急切地替他們做、自己負面思考、輕言放棄,就請都避開吧。


【康健雜誌101期 贏家小孩在我家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ego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